代議民主的單純和機會主義
對於「香港在撕裂還是解體中?」,有朋友問起理論基礎, 就說多些少吧。「學術」上 (你有不值一哂的自由), 投票民主體制, 需要一定政治文化基礎, 否則會陷於 Kenneth Arrow所揚名的不可能定律/投票悖論 (impossibility theorem/voting
paradox)。由於各類政客的投機主義, 偏好混亂, 左右搖擺, 投票將演變成不貫徹的博奕或自利行為。
Amartya Sen的 possibility theorem,則認為關鍵在於參與者偏好及行為的忠實性: 單純 (single-peaked) 對多重 (double/multiple-peaked) 。若屬前一類, 中間主流將勝出。
問題是代表議會及N 年普選制度, 連合說客、傳媒及政治捐獻等等, 誰知道每一位拿票的選民喜好算否「單純」?
http://www.1970splus50.com/Notes/IICc-Voting.pdf
後話 (7/9/2013)
後話 (7/9/2013)
一個社群凝聚力的結構式解體,原因複雜。其中,制度、環境、各利 益團體、傳媒等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行動的差距、貫徹性屬重要關鍵。 我近日帖子及博客文章(學究地提及
Arrow、Sen、Coase) ,都只希望表逹此點。
罵人,提出高調理想(左或右),若跟行動比較而浄代價偏低的話, 將無助緩和「解體」趨勢,除非出現強力、「霍布斯」式干預。就此 ,極大多數港人都不想。
諷刺在於:部份政治機會主義者卻視之為黃金時刻。理論以至歷史算 X?
如果不反智,請細看小弟最近帖子和連線。社會改革應該腦袋及肌肉 並重。
但可能我錯了。
但可能我錯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