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在撕裂還是解體中?
1997年至2003年,北京強調與香港「河水不犯井水」。SARS、廿三條加上五十萬人上街,政策作了180度改變。CEPA、自由行、曾蔭權領導的特區政府又主動加強和內地的連繫,一國兩制下中港的經濟境界開始弱化,我指出這是「不對稱融合」、「結構解體」的迅速顯現。2007年我寫了一篇"回歸十年的香港經濟:結構轉型還是結構解體?"(http://www.sktsang.com/ArchiveIII/1997-2007.pdf) ,指出三大憂疑。
一、中國大陸與香港特區的經濟整合,顯示出高度的不對稱性質。香港要維持作為具有本地優勢的群聚中心(cluster) (Krugman, 1991;
Tsang, 2004),難處甚多。
二、香港長期的、深層的局限---包括人口的質量及科研水平等制約浮現,對本地競爭力的提升形成巨大挑戰。
三、香港的發展非常之不平均。最龐大的企業集團已進升為世界級別,運作範圍超出狹小的特區,但一般以至中下階層的經濟利益單位却追趕不上。這帶出了「香港屬誰?」、「誰會為香港拼搏?」等牽涉不同界別的身份認同問題,並將引起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後果。
但是,政策的短視、利益的傾斜不等如故意的撕裂。當權者要撕裂社會意圖何在?易於分而治之?香港已是示威之都,再撕裂只會迫出更多抗爭而矣。至於政策產生「撕裂」效果,包括火車頭產業乏力、經濟空洞化、地產坐大、貧富懸殊等,屬長久問題,董建華變法失敗,曾蔭權翻新九七前的招數,累積成尖銳矛盾。我看稱這些現象為「不平衡」、「不公平」、「社群分化」、「政社結構鬆散」、「社會合群意識磨損」都可以。
香港管治有效程度下降,除上述因素外,。梁振英好像犯了某種政治原罪,未上台已被妖魔化為「狼」。反共、仇共、防共者四面八方浮面、出櫃,給過他什麼真正開展機會?,固然,面對惡劣挑戰,梁班子亦不濟事,誠信與能力皆受質疑。應䇿搖擺於不管及硬管之間,缺乏完整遠見。
網絡科技攀升,亦產生自我循環擴大效應。傅媒、網頁、平台一神多眾,小眾多神,眾(神)/神(眾)互通。單石激起千堆浪,民眾音量倍增。
語言暴力走在實際暴力之前,舉世皆然。我X你的Y,不等如我真的會X。警察隊伍,最難對付是半激不暴、各具「道理、主張」的政治秀或衝突。如果出現直接暴動,䇿略反而明顯。
我在博客文章 (http://sktsang.blogspot.hk/2013/08/blog-post.html) 也說過:近來,各方在提升表達「激烈」程度,所謂擁中護港派和中間派亦然。後種現象按照「勿通匪類者」邏輯,似乎姍姍來遲遲來,但應該歡迎吧?。反證什麼?你做初一,我做十五?參與者皆為港共、投共、五毛、黑社會?這類「撕裂」,民間博奕為主?
當下,連老師粗口抗議警方執法「不公」亦成為大眾對立議題,香港的公民社會往何處去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