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

2003年的轉向
曾澍基

其實所謂「港獨」或「獨港」問題早於1980年代初已間接出現,包括延長九七後英治的租管建議;但中國根本無可能接受三條不平等條約。戴卓爾夫人為鄧小平直告後在天安門大會堂階梯捽跤,繼後各行各路。這個歷史片段了解者有多少人?

 
九七後大陸以「河水不犯井水」為守則,讓特區尋找自我空間。我在大學教書,某些內地學者訴說:要拿到香港的簽證比去美國更難。

那些認為「共匪」一早就想令香港玩完的人,無視歷史。

奈何,董建華空降先受1997-1998東亞金融危機沖擊,繼後陳方安生及曾蔭權的公務員系統不跟他配合,理想陷落。2003 SARS 加五十萬人上街,「變法」失敗。

中央就此形勢,對「河水不犯井水」政策作了180度修訂。CEPA、自由行等等。曾蔭權作為文官,一方面轉個圈重拾回歸前的金融地產主導取向,另方面順勢而行,在無促進本地優勢之下,加強中港的「不對稱融合」(asymmetrical integration),它某角度違反一國兩制原則,實際我亦早知會出事。網址上載了的文章,朋友可以參考。

歷史是「路徑依賴」(path dependent)的。一步錯,就算不等如無回頭道,但代價會頗高。
 
我從來認為,要貫徹一國兩制,香港作特區而非「另一中國城市」,必須發展獨特優勢,像瑞士、丹麥、芬蘭、挪威之於歐洲;或新加坡之於東盟。

經濟特點一旦弱化,加管治的誠信及能力也成為焦點,政治就可能進入下降漩渦。發展不對稱,竟產生仇怨,始料難及。

中港政策都要改。以博弈來論,應該充份檢討九七後經濟,開個新棋局。進步份子亦需反思:想達到什麼目標?言行一致嗎?代價你付還由其他人付?
 
 

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


人性善惡與文化大洞

曾澍基

人性善惡的爭論永無休止。以前所引的一篇文章指出「博愛」(altruism) 針對早古人類鬆散部落生存之道,繼而在進化過程中影響新生代的腦袋和行為傾向,這是對自由資本主義的「原子化個人主義」(atomistic individualism) 的上佳批判。


不過,人類生物進化,亦受文字語言、社會建構、以至文化傳𠄘影響。數碼(digital)沖擊模糊(analog)。灌輸有了新的機制。記錄歷史充滿血腥:四大「文明古國」、羅馬的征戰、中世紀黑暗時代,封建制度的殘酷、帝國主義的屠殺剝削、奴隸交易 ...。人性還算偏善?

我粗淺的想法是:人性仍有群體傾向,無私互助心理潛藏。不過,文字語言文化的出現,開啟了地球生物變遷一個大洞。個體出生即投進特殊系統:善性被引向「同類」。惡性則指向敵系社會。

近幾百年,似乎生物和文化的矛盾正在交戰。障礙主要乃制度及不平衡發展。希望部份均衡可能有望。我的理想,始終屬世界社會民主,讓人類善性顯揚。

 

 

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

我的中國心
曾澍基
 
香港中文大學沈祖堯校長<我的中國心>一文,洞悉與感性俱備。
 

更難得的是,他從本身成長的角度,找出身份認同。這正符合Christopher Lasch辯證自我(dialectical self) 的意念。

 
在歷刧的民族裡,夾縫的社會中,肯定國人定位不易。無法強求,但當人家表達意願,請尊重。至於「我係香港人,唔係中國人」的表白/訴求,我持同樣態度。經歷些辯證考驗,尋求最終自我吧。

重申:自我是個辯證意念。出生時空非自願;成長中,被灌輸、愚昧、不了解、自欺、自騙、都難以避免。薩特(Sartre) 式存在主義之貢獻,在於直指矛盾。沈校長文章的難得,乃坦白表達他本身動態認同過程 - 初期不感覺屬中國人。做什麼人?自己決定。同時冀望,尊重其他個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