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體、網络與抗爭升級
曾澍基 (www.sktsang.com)
全世界以至香港的抗爭行動,近年好像因網絡科技革命而「升級」。Twitter和Facebook都說頗有貢獻。這點需要探討。
單就香港,五六十年代,衝突引致流血死傷,經常發生。八九十年代進入前回歸期,港英政府「文明化」,擴大民意渠道,議會逐步開放,抗衡相對緩和。「壓力、利益團體」作先鋒,類黨組織浮現,傳媒擺脫禁忌。
1997後,東亞金融危機即臨、未喘定美國科技網股泡沫爆破,空降特首董建華與官僚系統貌合神離,變法失敗。2003年SARS疫潮加經濟低沉,特區五十萬人上街。北京政策從「河水不犯井水」作了顯著轉向。
近年網絡科技攀升,智能手機令自說自話。網頁、平台一神多眾,小眾多神,眾(神)/神(眾)互通。單石激起千堆浪。任何封閉政權的自保或規劃式開放步伐受到嚴重挑戰。民眾音量倍增。
但小眾能否演變成大眾風潮,視乎時勢與機會。若無傳統媒體的廣泛報導宣傳,雪球未必滾動。當某地域多數文字意象都附應而行動又過了一定關卡,具規模運動便會發生。效果卻視乎繼延政治組織及實力,中東及北非的茉莉花革命及佔領華爾街(OWS)運動乃例証。
香港的抗爭升溫基於媒體和現實矛盾的擴張「比例」為何?抑或另一政經壓力煲正在形成?隨後爆炸?
這裡試從媒體網络的傳播效率作些初步分析。
媒體與網络之粗略分類
媒體
|
導向
|
演變
|
功能
|
比喻
|
(1) 大眾傳播 e.g. 報刊、電視
|
1 to N
|
|
報導、宣傳
|
一神「多」眾
|
(2) 大眾傳播(網絡)
|
1 to N (容許N內的M to M評論)
|
(1) 的網絡化
|
較有效率的報導、宣傳加有限的觀眾及讀者互動
|
一神「多」眾,加眾之反向互動
|
(3) 網络(明星/組識/個人)
|
性質上1 to N (但容許N內的M to
M評論)
|
網址(websites) 、博客(blogs) 、Facebook pages etc.
|
自我宣揚加有限的觀眾及讀者互動
|
一神「多」眾,加眾之反向互動
|
(4) 網络(平台)
|
理論上N to N,實際上M to M (因為成員的注意範圍-attention span 有限)
|
ICQ, Twitter, YouTube, Facebook, 高登 etc.
|
成員、觀眾、或讀者互動
|
小眾多神,但小眾之間可互通串連
|
(5) 網络(個人)
|
1 to N/M
|
Twitter及Facebook個人戶口
|
自我宣揚加更有限的朋友/追隨者互動
|
一神「多」眾,但神和眾可較
(4) 低效率地串連
|
註: (1) N>M>1。
社會和政治動員,近來注意力集中在(4) ,旁及(3) 、(5) ,因為表面上可從小眾(甚至兩三個人) 變成大眾風潮。實際上要看時機。並且,如無(1) 和(2) 的廣泛報導、宣傳,雪球滾動有困難。
當某地域 (1) 至(5) 的多數都附應而行動又過了若干門檻,具規模的運動便會發生。
無論成因為何,抗爭運動能否帶來真正的改革或革命,那屬另一故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