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


在臉書的帖子(博客再試)


2012416

關於1976

197610月某個黃昏,我經過報攤。晚報號外大大字標題:「四人幫被捕!」隔了一段日子,社運的「國粹派」似乎潰散。但作為「社會派」領袖的我,慶幸與落寞並存。這個國家,如此殖民地。唉,只好繼續:一山書屋、左翼評論、文化新潮等

跳回2012

朋友說:「老是將港奸、投共、賣港賊掛在口邊的人,和那些滿口漢奸、走狗、賣國賊的內地憤青和維園阿伯有甚麼分別?扣帽子和人格謀殺,真的這樣過癮嗎?」

回想,1970年代我輩搞學運社運,理論很多,熱情高昂,直接行動不少。但比較八十後,情緒顯然不足,互罵(例如社會派與國粹派之間)太「溫文」了,鮮見烙印式字眼-共匪、港英走狗、X訐、賣Y 賊;遑論「豬」、「狼」

原因或許是我們大多參與者想集中突破傳統二分法(dichotomy),解放思想,對陳腔濫調、反智話語興趣甚低。公平點,當時要情緒發洩也缺乏途徑,沒有互聯網、twitter、臉書連手機都無。若有,我們大概不比你/妳們某些人士高尚。

2012的話題

四人幫「公審」,其過程與結果複雜。好像只有姚文元的下場,仍屬量罪而自存。傳聞出獄後來過香港旅遊。如今,2012年公開審判政治局成員,特別若牽涉謀殺和各種弄權、違反基本公義的指控,絶對應該!

中國大陸推出簡體字,目標旨在提高識字率,促進發展。不過,文字改革非同小可,影響文化的連續性。這屬兩難。中國、日本、朝鮮的歷史遺留,充滿繁體漢字。後兩因要建立獨自身份,進行了「去漢字化」。

我記得第一次(1973)往南韓首都「漢城」(現稱首爾),繁體漢字處處。廿多年後,已盪然無存。

就中國而言,我認為維持文化的延續,應該再讓年青一輩學習繁體字,以便傳承。繁簡並存有何不可?等如中華祖先的象形文字變作漢字,只要橋樑能通解,歷史自會續流。

至於簡體字在香港的擴大使用,我認為毋須太過敏感,經濟因素是主力(「香港相對自主」的分析早見諸我的網址)。經濟半失優勢之下,消費文化的語言轉變不必任何陰謀,亦會出現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